机场筛查的政治因素不久前,美国政府宣布了一项针对西非旅客的新机场筛查政策。
这120人包括管理层的官员,负责审药的其实只有70多人,还要分中药、西药以及毒理病理和临床等。万艾可原本是美国辉瑞公司要抛弃的用于治疗冠心病的药品,在1991年被偶然发现对男性性功能障碍有突出疗效。
烧钱的新药国际上把药品分为专利药(有时也称为新药)和仿制药(Generic Drug)。上述检验行业专家介绍。在仿制药大量上市后的6个月内,价格通常会降到专利药的20%左右,而专利药的销售额会下降70%,这种现象被称为专利悬崖。从实验室起步直到用于临床患者,每种新药的研发周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截至2014年8月,这项工作尚处于摸索方法的阶段。
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其29家跨国企业会员2011年在新药研发上的总投入超过1000亿美元,会员企业每年将20.5%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而每种新药的研发花费平均为12亿美元。但是因为审批的时间需要很长,所以要提前准备。这是非常踏实的,BioBAY考虑很周到。
在上海他们有一个概念,就是说我在这里建了很多研发公司,希望它产业化以后也留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真正要走到成功或者是产业化的阶段,需要十年以上的周期。当然我们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平台在不断完善和壮大。但是我也觉得个性化治疗要有很多药物选择,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我认为这方面都差得很远。
所以在这里更多地是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对BioBAY有一种感情,在将来选择的过程中,还是相信BioBAY会很好地帮助。在苏州我们也有一个工厂,一旦有什么事,我从上海一个多小时就赶过来,然后处理完又可以马上回上海,非常方便,两个地方的团队交流也非常密切。
在苏州建设抗癌工厂,就是礼来那个项目,那个项目是抗癌药。但是他们是有很雄厚的资源支持,我们是从一个很小的,就是我和我的合伙人从美国回来,然后希望在中国把一个新药做起来。我觉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硬件条件很多地方都可以提供,但是软的环境真的很难找到。现在做生物医药这块,各个大会上都提个体化治疗和个性化治疗。
能否跟初小型企业分享一下价值以及这十余年来的收获? 吴振平:我想澄清一下,我们不是CMO,我们是要把新药推向市场,但是我们这十年确实成长很多。所以我们从满足客户资源化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能够为这个地区的这些项目能够提供富有竞争力地资源和位置。因此很大的问题是能不能招到高水平的人才,还有招了高水平的人才后能不能留住他,当地有没有这样的气候和环境。您刚才说硬件上对很多园区来讲,只要花点工夫,出点钱是比较容易,但是软的环境比较难能可贵。
为什么?产品做出来了,有市场需求,但是这时候没有工厂,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生产,这个时候企业很难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从大的方面来说,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BioBAY经常举办一些活动,把这些人凝聚在一块互相交流,这很重要。
但是我觉得我们国家包括地方政府,对像这种比较小的创新企业的支持,很多政策还是偏向于孵化政策。癌症最老的方法,在中国大部分还是这个方法,就是一些细胞毒的抗癌药,大家知道这个毒性很大,什么细胞都杀掉,最后癌症杀死别的细胞也杀死,所以毒性很大。
第三个这个药吃了有副作用,不但没有减轻病情,反而把别的地方加重了。预计这个抗癌药是在2016年递交我们的新药申请虽然我们现在的产品第一步是在中国市场,但是我们紧接着要进入欧美市场,我们两个项目都是和国际大公司合作的。BioBAY在苏虞建立产业园区,也是充分考虑到我们小企业成长之后的需要。大家首先会在技术层次有很多灵感出现,另外在企业运作的时候,大家也会形成很多合作方案。另外跟ChinaBio有扮演一个合作伙伴的关系,包括我们自己做的一些活动也在投融资角度,希望除了信息、技术交流以外,也为园内企业实现投融资桥梁搭建。
长三角区域本身就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最密集和最活跃的地方。中国的人才优势不可否认,虽然中国缺乏高端人才,有国外经验的人才,但是海归越来越多,中国本土人才的聪明才智也是很大的财富。
我是第一家入驻BioBAY的公司,2007年当时刚进去的时候,周围都是工地,基本上就是两、三幢楼,跟出租车说去BioBAY,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走。2014年10月23-24日,由ChinaBio主办,BioBAY及常熟苏虞生物医药产业园承办的全球生物医药领导人年会在苏州常熟市举行。
真正有选择的就是有一些方面有药物选择,也不一定说那个药物选择就那么广泛让你选。二期临床正在做,我们在二期之前也做了一期,就是肠癌做完做胃癌。
您刚才说硬件上对很多园区来讲,只要花点工夫,出点钱是比较容易,但是软的环境比较难能可贵。我的产品产业化了,能够降低这些企业的成本,同时能帮助提高他们分离纯化的技术,我也会直接帮助他们做分离纯化的培训。我们发现一期有6个病人4个病人有效,如果二期重复这个结果,很有可能美国根据我们二期数据批过来,也许很快就能进入市场,这个药是一个靶向性和个体化的,它一定是C-met的这个蛋白有高表达,所以两方面我们都做。现在确实是碰上了好机会,我们能把产品推到现在,确实是碰到中国医药发展这样的大环境。
虽然他[中国人才]没做过药,但是一点就通了,而且很多想法很新意,就是他很有激情,很努力。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对目前谈得比较火热的基因测序和个体化治疗有什么看法? 童友之:我简单说一下。
但是2012年夏天我拿到这个钱,国家的钱应该是从2011—2013年的交账三年中有交付过程,但是实际得到钱是一年半以后的事情。现在有越来越多科技园区和孵化器,我们看到归国人才回来很多,但是面临产业化的时候都遭遇很多困难。
记者:我想问一下童总,开拓有一个高素质的研发团队,试验平台来保证新药研发的推进。我们现在有一个项目就是鼻咽癌,这在中国南方发病率非常高,但是国外没有。
这两家基地是希望帮助创新型公司,包括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医药公司,能够找到合适的落脚之地,能够真正把创新药从研发到销售整个的过程在苏州实现,这是包括生物纳米园的使命。因此很大的问题是能不能招到高水平的人才,还有招了高水平的人才后能不能留住他,当地有没有这样的气候和环境。江总的纳微公司是我们第一家真正从纳米园孵化到产业化的公司,我们也相信纳微长足的发展会给后面所有进入的公司一个优秀榜样,也是成功榜样。因为有上下游的配合,对大家都是互惠互利的,这是一方面。
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就是个性化治疗。当然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我想和记黄埔从2002年到现在2014年十二年的历史,我们是2011年开始,这个时间也是非常漫长,但是也是赶上国家非常好的机遇时间。
我们发现一种肾癌在全球没有药,虽然这个人数不多,只占肾癌里面的15%,这个没有药。就把研发的项目搬到我们这里,我们反而通过这个给你更多支持,倒不是你走到前面的项目给你更多支持,反而是研发项目我们更多支持。
在苏州我们也有一个工厂,一旦有什么事,我从上海一个多小时就赶过来,然后处理完又可以马上回上海,非常方便,两个地方的团队交流也非常密切。具体我们有多少家企业从生物纳米园走过来,并不是很重要,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将来的趋势。